古人学习画山水,未必有老师在身边指点,只能通过临摹不断体会。临摹时选择的范本决定了眼界高低,审美情趣。
专注做一件的时候,会放大感受,快速吸收新的知识点。这个时候没有老师给出意见,就会出现这幅画中的问题。
对的和错的,都被吸收了。经过画家本人不断理解,也能画出完整作品。但这样的完整作品,无法与名家作品媲美。
图片
张启 桐阴活旧图
《桐阴话旧图》从画面内容看,利用故事情节串联起情和景,实现抒情的目的。
浙派画家很喜欢用这种方法,随着浙派的没落,画故事的方法并没有消失。
从笔墨看,画家用到的都是线皴,描绘山石经过水流冲刷形成了沟沟壑壑。
线皴包含披麻皴、解索皴、牛毛皴、荷叶皴、折带皴等等,无论选择用哪种线皴表现手法很重要。
先看前景人物旁边的这块山石,有没有发现这个位置相当重要。画家把几个人物设置成“画眼”,整幅画围绕“话旧”场景展开。
从理论上讲,这个地方应该用强烈的对比关系,把欣赏者的视线拉过来。
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丰富的色彩变化,最难的方法是展现笔墨的节奏韵律。很明显,画家选择了前者,只不过由于皴法错误暴露出诸多问题。
图片
张启 桐阴活旧图 局部
线条皴可以交错、可以凌乱、可以延伸整块山石。但是,绝不是张启画的这个样子。他没有遵循山石的结构画皴,属于瞎画。
古人说,石分三面。特别注意这个“三”代表虚数,指一块石头可以有很多个面。画家描绘不同的面,从而塑造出石块的立体感。
张启的理解很生硬,他就是按照三个面画的石头。由于石块堆叠,导致越画越乱,最后一看什么也不是。
其实有最简单的方法,不会画一堆石头,就画一块石头。不会用解索皴、荷叶皴,就用最基础的披麻皴。
先按照山石结构在心中划分,哪里应该是阴,哪里应该是阳,阴阳衔接过渡的地方又该怎么表现。
图片
张启 桐阴活旧图 局部
中景也是类似的问题,可以看出张启想要画出水边山石苍润厚重的效果。他在线皴的基础上加了很多点皴。
线皴还没画明白,又加了一堆没有任何变化的点,画面显得更乱了。
这就是画蛇添足,你同意吗?当能力不足的时候,不要轻易画大幅立轴。多画小品册页,解决构图、笔墨问题,再慢慢提升。
很多古人喜欢画小画,并不是环境简陋、买不起纸笔。而是他们知道艺术创作没有捷径,只能稳扎稳打。
图片
张启 桐阴活旧图 局部
欣赏这幅画的意义在于“避雷”,这样画山石皴法不可取。至于要跟谁学才能学到正宗画法,推荐董源、巨然、元四家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